後文革的社會學──《十個詞彙裡的中國》

「為甚麼我在討論今日中國的時候總是會回到文化大革命時期?這是因為這兩個時代緊密相連,儘管社會形態已經絕然不同,可是在某些精神內容依然驚人地相似。比如我們以全民運動的方式進行了文化大革命以後,又以全民運動的方式進行了經濟發展。」全 書前半部份講述余華近兩三年離開大陸,以歐洲各地遊歷為契機,回憶個人成長歲月,就如許多作家寫作時間和作品數量達到某一個境地,悠閒地回想自身寫作源起 和成長經歷。後半部透過回憶比較文革和目前大陸境況,改革開放三十年,社會問題、人的品性,與文革時期種種歪曲情境,擁有驚人的共通之處。
More about 十個詞彙裡的中國 
這 種共通是內在的、精神的,文革種下的內在的「性格」。文革打亂了中國既有的秩序、道德觀、人性……無權無勢的草根階層假借毛澤東神威,有機會「領導」革 命,成了上位階層;改革開放後,草根階層憑著鄧小平的「黑白貓」理論打起經濟改革旗幟,把掌機會階升成經濟上位階層。只要經濟發展順利,GDP飛升,盜版 抄襲可以變成山寨、逼遷拆房是良好的城巿管理,詐騙、凌霸、惡作劇不過是忽悠……文革給余華的小說帶來血腥、暴力、陽光、生命的詠讚,也帶來改革開放後種 種奇蹟與異常。
也許這種「性格」、「精神」共通,自古就有。只是文革把其他去掉,使得那壞的一部份保留著,延續到開放後,那壞部份又讓經濟 起革命了,因此壞的都變好的,應該說,壞的都「調整」變成好的。這是一種經濟起飛後群體失落的時代,余華的文字裡,文革的荒誕讀起來還算純真,現在的荒誕 卻只有狡詐、惡毒。
大陸發生的每一件事,毫無規則、毫無道德、毫無正義,正文所述尚算平順,到後記,余華直言他對眼前亂象痛心疾首,開放前的社會也許是回憶加添幾分美好,文革反而比較可愛。
這些亂象令很多人對大陸和大陸有很深成見,我一位醫生朋友熱衷在「人人網」等大陸社交網站張貼大陸封鎖的新聞,許多港澳的朋友也對大陸人在港澳的行為咬牙切送齒,他們有一個共通點︰拒絕回大陸。
大陸人也有一個共通點,人在大陸總言大陸好發展好經濟好前景大好,一旦踏出國門,出了海關,上了飛機,到別的地方之機場,話匣子就開了,語言由虛幻 的小說變得寫實……儘管事實讀起來仍然荒謬。《十個詞彙裡的中國》除了是警剔社會的觀察筆記和作家追述,更是一本寫作筆記,記下可借寫小說的題材,余華下 一部作品值得期待。

延伸資訊︰
  • 余華談《十個詞彙裡的中國》︰
  • 梁文道開卷八分鐘《十個詞彙裡的中國》︰
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