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he noise across century

身在糾亂不堪、以言入罪的東方,看到美國如今強盛繁榮,標榜自己是全世界最自由、最民主、最公平的國家。它們產生了google、apple等科技巨撆,人手一部iphone和ipad,他們的一切一切,都教我們仰慕和渴望,千方百計只求一張綠卡。在重重掩飾和威脅遠離的現實環境之下,我們選擇,甚至是全然不知道「美帝」對南美、中東等地的凌霸行為。在音樂、電影、網絡等文化輸出的前題下,我們似乎已經忘記了美國還有這樣漫長的抗爭歷史,而這些歷史只不過是五十年左右的事情,近在半個世紀以前,美國,全然不是如今或者他們標榜的充滿夢想和公義的模樣。
張鐵志這本小書,來不及放下,就看完了。我不是樂迷,更不是音樂迷,全然被作者巧妙的敘事技巧吸引住。如果要說,一本談音樂的散文集,只能這麼寫,也不無道理。先是一小段歌手最引人注目的往事切入,再按時序回歸歌手生平和身處的時代背景,適時插入一段詩般的歌詞。作者的文筆或許比不上很專業的純文學散文家,然而讀來流暢,大量的歌曲、歷史、逸事交錯,甚有一踿而就的瀟灑。這樣的書寫方式,除非所有事情都了然而胸,不然是寫不來的,也只有這樣的人,才不會忘記過去,在滾滾的洪流裏用和種方式警醒世人。
搖滾樂的意義也是如此。反叛、為不公義發聲、拒絕遺忘……都是搖滾樂提倡的精神。這些精神不是搖滾樂獨有,遠在東漢樂府詩,已經有諷刺時弊、為弱者發聲的作品傳世。到了現代,這些精神被歐美民歌、搖滾樂繼承了。
不久以前(或者現在)的美國是這樣的國家︰用膚色劃分層階、 資本家剝削勞工、白人歧視黑人、以強凌弱的戰爭……低下階層無法得到公平審訴、公義不張。當John Hill的The Preacher and the Slav,歷史事件一幕幕如黑白照片般浮現。
的確許多事情都是如此,事過境遷漸漸被人遺忘,惟有音樂響起時,影像和情感才又再在心頭泛起蓮綺。 人們對聲音的「記憶」十分微妙,即使曾經讀過一本感人至深的書籍,多年後重讀,或許能夠清楚回想初讀的情感,那份感動難免打了折扣。音樂卻不然,無論何時響起。
藝術作品和時代的關係千絲萬縷,密不可分。過去半世紀美國的抗爭歷史,由一代一代的歌者,拿起結他,走在人群之前,傳唱着反映時代、諷刺時弊的歌曲。可以說書中全是時代的流行曲,就如每個時代的流行文體,教科書似的格式,每個歌手都必須經歷的鍛練和洗禮。
還記得John Lennon的Imagine嗎? 曾幾何時,一眾搖滾歌手,曾在台上高唱Revolution。唱片公司發現搖滾、朋克等深受大眾喜愛的音樂,能夠為他們帶來龐大利潤,然後商業介入了,音樂漸漸受商業法則支配。慢慢地有些人退下火線,音樂回歸家庭、心靈;有些人持着舊日名氣,不斷又不斷登上舞台,用巨額門票支持他的奢侈生活;有些仍然努力不懈,在人群前推着結他為社會的不公不義歌唱。
讀到Billly Bragg,隨手在youtube上搜尋No power without accountability,全球化的議題這幾年鬧得沸沸洋洋,何故這首充份說出「民間疾苦」的歌曲,在一波又一波的反全球化示威浪潮之中,一句都沒有傳入耳裡?我們的「聲音」被甚麼東西支配了?歌手們的「話語」又被甚麼東西掩沒了呢?
橫跨半個多世紀,世界正面臨另一波浪潮,一波因金融資本過度膨脹,掀起的金權政治、貧富懸殊。一如昔日的鬥爭,強權底下無公義。我們的確需要一本書、一些文字,提醒我們曾經有過這麼樣的時代、曾經有過這麼樣的聲音。我們,不要被龐然巨物支配了。

延伸資訊︰
幾首我喜歡的歌
  1. 周雲蓬︰中國的孩子買房子
  2. 蘇打綠︰你在煩惱甚麼
關於音樂的文集
  1. 梁文道,《噪音太多》,花城出版社,2009年3月。
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