摸索前行

「我要的不是一份工,我要的是事業。」拍擋好爺掉下一句話,辭掉書店,投身車行。他在圖書業打滾十年,能力上佳卻不受上司賞識。工傷臥床月餘,竟沒有因禍得福,反而更加消沉。他辭職後,腳步輕快,言談風騷。着實替他高興︰「我要全香港賣車的人都識我。」豪言壯語背後是掩飾不了的痛快。

這句話深深觸動了我。這幾年一直換工作,心神不得安定,居所也一直換。老是覺得這份工作不好,那份工作不合心意。公司問題多多,人事問題,管理問題,薪金問題……然後在某個時刻熬不下去了,唯有轉工。儘管心裡面知道,不應該換工作了,該等到別人挖我過去才走,卻始終忍不住。眼見前面無路可行,即使新工作不甚理想,也轉了過去。


然後,未上工前已經覺得,這份工作大概也不能超過兩年。從前在小書局、在學校,一呆三四年的處境已經不在了。一直水平移動,找不到安定的位置,內心也着實焦急。同事說,而這種不安定的狀態,最徵結的問題在於︰事業。

就如我常說,感情不順利,多半是面對感情的態度問題,而非對象問題。
當然,你的對象態度有問題,那也算是問題。

我希望將來能夠接短期工作維生。某日大家想做一本書,我便出來協助。結束了,可以去別的地方遊走。或半月,或半年,再回到某個地方和熟悉的團隊合作,繼續工作。這樣的生活,可能只在夢中,卻是我目前最想到達的境地。

香港人的夢想非常狹窄。三十歲前有十萬,四十歲前有一百萬。賺夠錢,移民退休。


平生不讀曹仁超,這篇報導,只能夠以「人之將死,其言也善」作結。曹sir喻年輕人不要把上一輩的夢想,變成自己的夢想。他指出從前的成功定義──買樓收租出車生子,至今已不合時宜。社會只求金錢流轉的安穩,難有前途。

年輕人的無奈在於,即使自己認同,身邊的人也未必認同。身邊的人不認同,自己的日子也不會好過。

先是家人,假如不按照他們的辦法做人,下班回家難免有惡言入耳︰你看人家的誰誰誰已經買樓供車結了婚,你還是目前這個模樣。再來排除女朋友因素(還好我沒有),談外父外母,沒有能力買樓(有能力不買是另一回事),他們定必然會中斷你和女友的往來(這不在少數)。還有女朋友本身,如果她想生孩子,沒能力買樓你們敢生嗎?我親眼見證過一對年輕夫婦,屈居劏房六年等公屋,終於轉到他們了,他們向我推銷說這間70呎的劏房很好住。也聽過一對大學情侶,彼此考慮畢業前結婚,因輪候公樓的時間比較短。可是,他們彼此心裡清楚,自己不是對方最後一個。

上回與某位讀比較文學的同事辯論。他激憤地說按照目前社會標準來生活,其實和家禽一樣「被圈養住」。為了達成辯論,我唯有站在反方,說圈養其實也是一種幸福。能夠按照既定程序和方法生存,又以既定的目標和收穫,豈不更好。制度的建立也正為此而已。要是沒有思想,沒有理念,還是給圈養着的好。他說︰

對啊,那就是動物嘛。

我默然同意。

如果工作是達到事業的媒介,那麼事業本身,到底是追求金錢的利益以滿足尋常人的渴求。抑或必需要成就的自我?我們每天工作,不過是拿時間和勞動來換取金錢維持生存。假若生存本身不需要金錢,人們還有勞動的必要嗎?


類似的話也不是今天才問,問了好多年,一直沒有答案。面對變動不安的社會和人心,既然無法在日常生活中安住,也就只好繼續關注自己微小的個人情緒,一筆一筆書寫,摸索着,學習更多未知的事物前行。

總不能停下來吧。
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