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是老店老了,是你的世界大了

香港近幾年老店不斷結業,香港人除了婉惜,仍是婉惜。歸吝租金問題,歸吝領展趕絕小商戶,歸吝香港人貪新忘舊……蔡東豪先生專欄寫老店︰「歷史悠久不是免死金牌,老牌食店不能與時並進,難免被淘汰。」讀後感概良多。
立場新聞︰老店未必佳,2016/04/14

老店的進與退

值得媒體報導、婉惜的老店,通常不是一般店舖。店舖販賣的商品不會是普通雲呑麵、菠蘿包,店東本身有點性格,或風趣幽默、或不可一世持才傲物,總之必然有些特徵,令人記得。這種記憶多半是「小」,而且「個人」,小和個人通常與連鎖店無關,例如蓮香。如果蓮香是稻香那樣的飲食集團,倒了大家不會可惜,因為大家知道稻香倒了,很快會再開一間,蓮香倒了,就不會。況且即使連鎖店開業50年,大家也不會為它某一間店結業而可惜。同質性太高之故。舉個例子,我樓下的麵包店,開業三十多年,它倒了我一點都不可惜,反正賣的東西到處一樣。

所以大家真真正正感到可惜的,並非老店本身,而是懷勉往昔,以及感嘆時勢。如果老店真的值得留低,那就留低了。

近兩年開始做「原地遊」,以在地旅遊的心態尋訪值得書寫的店舖。發現香港老店甚多,但一坐到那邊,會發覺身邊圍繞的,除了老人家,就是遊客。不信,去蓮香看看。相反如果去旅遊,同樣是老店,走進去卻不會全店都是老人家。我在台南生活時,有一家莉莉水果店,據說是70年老店,客人通常是高中生和大學生。

不再是小孩

不去老店,最主要的原因該是生活模式改變了。
(龍門酒家結業當晚)「一位女食客告訴東主:「我細細個有嚟食,後來搬家沒來,聽到結業很不捨得,專程訂位今晚送別。」東主笑着答:「幾十年先幫襯一次,唔怪得我地執笠。」
這裡又說一段自己的小故事。

上水龍豐有一家麵店,叫豐泰。在我小學中學的時候,16元一碗已經好貴,但覺得豐泰是人間美味,一個月總要去一次。直到人大了,搬進元朗,試過嘉麗園、勝利牛丸,在北角上班,試過清湯腩、九記牛腩,此後路經豐泰,過門不入。上一次光顧,少說也已經三年。

香港人很富貴,出來工作之後也沒幾個放假時會留港消費。每逢休息日當晚就從公司,出發去機場。吃過道地日本拉麵,誰會願意吃山寨版的香港拉麵?去過台灣後,誰會記掛香港沒禮貌的人和服務態度?幾年去一次,也很正常吧?

環境促使加速淘汰

留住老店,需要實際行動支持。可惜香港的環境,小小的支持並不足夠,需要大大力的支持,即使那家店只有兩名員工。沒辦法,誰叫香港是個盲目追求數字的社會。

google map上的檔口

元朗大榮華對面賣皮箱的店,旁邊有個鐵皮棚檔。檔口在那好幾年了,或者好幾十年了,每日只有一位老伯伯坐在裡面,好像是維修錶的或者鞋子的,不曉得。某日經過,有六個食環圍住檔口,炎熱天時,老伯伯只穿一件單衣,食環人員西裝畢直,四男兩女。其中一個看似是領頭人,喊話︰「阿伯,你個檔口續唔到牌,你死左,就無啦,不如收檔啦。」

過了兩三個星期,想起這件事,帶照相機過去,伯伯已經不在了。此後也就未見過。

陪着成長與老去

老店,為甚麼會叫老店?我想這個「老」字,代表的應該是成長和年老。再說蓮香,夥計和顧客都有一定年紀了,偶爾去光顧,覺得這樣挺好。他們不需要改變,就是這樣的日常生活之中,讓老店、老人,隨着時光緩緩老去。等到人們都老了,店也老了,場所自然更替。

香港未必有日本人的條件,三代人承傳一門手藝。老店即使不傳承,也不必驅逐、歸類為不入流的店舖或埋怨店舖跟不上時代。可是香港偏偏出現的情況就是老店明明還有生命力,卻被逼提早結業。

這是空間的侵奪。

大部份在地的店舖,賴以生存的無非是每日恆常光顧的客人。近十年出現了領展,利用租金、規劃,逼使店舖從空間上撤離。這些店舖未必沒有生存能力,只是吸金能力不及連鎖店,結果被財團以財技逼走。逼走之後,有誰幸福?沒有,其實雙輸。

試問哪一位在大型連鎖店打工的打工仔覺得幸福?

逼迫、忽視一間還能生存的老店去死,唉,他朝君體也相同啊。

留言

  1. 可以轉載您這篇文章嚒?

    回覆刪除
    回覆
    1. 可以啊~~標明出處和作者就可以了~~
      方便的話也給我一條連結吧~~

      刪除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