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我們要說故事的時候

將近半個月沒能說出一言半語。也不是如此,其實在facebook不斷發些有的沒的,測試一下讀者反應。

2016年其中一個目標是認真寫點雜文,把原地遊「做上去」。




原地遊是兩年多前陰差陽錯開的page。最初是以個人的名義來做,慢慢地變成現今的風格,幾乎都和blog割切了。割切倒沒問題,只是做不到最初希望把facebook連結來衝ooparts流量的目的。另一方面似乎也不必,因為ooparts太雜亂,雜亂到不知我到底在做甚麼,寫甚麼,追隨甚麼,無法定位。不過我覺得這樣很好,完完整整看到一個人的成長和生活。

這又帶出了另一個問題。多年來我寫東西,尤其是非小說和供外稿,一般只為了發表,滿足自己而已,不太顧人感受。完全違反巿場原則的結果,當然是無人問津。在PK和FB分享時不期然也犯了這個毛病。最近好一點了,經益力多醫生提醒,開始回到一個比較顧人感受的狀態,但同時也使得,與blog的距離和方向,愈來愈分裂。

然後我忽然在想,也許有一天,這裡會倒。

從2006年開始,Ooparts寫了十年。十年下來,甚麼都寫。發脾氣的,怨懟的,勉勵的,談書談電影,講旅郵,拍拍照甚麼的。這使得BLOG毫無整體性。雖則我不覺得在網絡世界需要「整體」。大家上網,都只是找資料,並非為了閱讀一個作家,或者追尋一個人物而來。需要查旅遊資訊就上網,需要比較相機就上網。而每個專業領域,在網絡滋養生長的人物,往往只有一個。數字上比現實世界更殘酷,因為現實上一個專業,平均可以養活六個跟隨他的人,然而網絡的世界,往往只能養活專業本人,一個,再多一個也不行。

所以我也慢慢地覺得網絡不是最佳出路,人始終要回歸現實。網絡是連結的媒介本身,卻不是現實的一種。可以用網絡尋找同好,卻不可能謀生或創造。當然對於沒甚麼資本的我們而言,它依然是一個非常優秀的說故事媒介。


這個月終於擺脫了終極混亂和忙碌的店員生涯,回到後勤編輯部。閒下心來整理了目前手上的專案。大專案有︰
  • 原地遊 -- 生活旅遊誌
  • Psykhe -- 數位出版刊
  • Inartas -- 藝文小組
三個有部份是相重疊和衝突的,三個都帶着複雜的深層次矛盾在進行着。而且我的方向轉得非常快,短文章不行,幾乎便立即生產長文章。但長文章需要的時間更長,不是一時三刻,當觀眾的在這網絡時代,很快便淡忘了。

假如要做一些肩負社會責任,或與社會有連結的東西就更難了。一來是這已經超出了個人的範疇,二來是在沒有本錢之下,唯一可支使的人力只有自己。而志同道合的人,開始時興致勃勃,一旦發覺需要花費的力氣比想像中大,就會悄然淡出。最重要的問題是我常掛在嘴邊,做事不辛苦,通常的不會成功。

當然這個辛苦是有限度的,比如我這幾年也發覺有些東西超過了自己的忍受能力,然會種出大禍。所以我才急於在還未有甚麼成效以前,建立一個屬於自己的安全區域。不過,需要金錢支持就是了。而且我也沒法子給予跟隨我想法的人,太多承諾。畢竟自己能力也不是絕對的好。此時唯一能夠令團隊穩住的,就只有金錢了。

事情也開展兩年,現在才比較找到方向,會不會太遲了呢?而且許多事情都只在計劃階段,計劃容易實行難。最近上班又是上到一整個星期都不用工作不用做事,每天都在想企劃的終極過份悠閒。呼,這麼懶惰,還真是……唉哎哎哎啊。
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