器材的租借與採買──兼談C、N、S家未來兩年走向

2016年過半,70D也用了兩年,今年想投入我最喜愛的鏡頭85mm,卻又看見Nikon推出新機等等等等的消息……既然如此,就有必要重新設計自己手頭上的器材和產品線了。

以下文字是專門給業餘愛好者的建議。職業級的嘛,基本上不會考慮買與不買。我未見過職業級攝影師會考慮的,全部直接敗了下去!

先作一個小報告。目前我的70D工作機計劃已經圓滿達成。最初給自己設計了一條小小的心願線︰機身+旅遊鏡+廣角+定焦+直倒。(詳見︰如何選擇定焦鏡),因此我全武裝是︰

機身︰Canon 70D
旅遊鏡︰EF-S 18-135mm f/3.5-5.6 IS STM
廣角︰EF-S 10-18mm f/4.5-5.6 IS STM
定焦︰EF 40mm f/2.8 STM
直倒︰BG-E14
閃燈︰Speedlite 270EX II


這樣的裝備足夠應付大部份我需要的雜誌拍攝和旅遊場合了。要是遇上某些突發場合,例如需要非常高速的連拍,或者需要高ISO的場合,才向各方好友情商器材。可久而久之,這樣會沒有朋友的喔。即使他們的東西擺着不用,也不願意無條件借給你。畢竟人家也是真金白銀買的。

與此同時,我的攝影工作和以前的有點差別。以前主要拍人,人拍少了,食物和風景拍多了,因而拍產品的接拍相應增加。光靠40mm一支鏡頭來拍,侷限愈來愈明顯,試過24-70 f/4確是值得入手的鏡頭。可是,望着L鏡的價錢,大概要拍上兩年才能回本……心思思動起了租器材的念頭。
租用器材的計費
──租不用到器材
──耗材
C、N、S家未來兩年走向預測
──Canon穩打穩扎的用家
──Nikon給冒險的用家
──Sony尋找備機的人們

租用器材的計費

只不過租借的行為,職業級攝影師比較化算,業餘攝影師或愛好者比較不建議。

怎麼?網上不是都建議先租後買,看是否稱心如意才不會亂花小朋友?(新台幣一千元圖案為小朋友)。確實,假如香港租東西有台灣那麼方便和便宜的話……

我們參考一下Canon和Nikon的器材租用報價︰
數字上是這樣計算的。以一台FF機身kit set的租用價 $1000元/日計算,租三天,即3000。設每一次快門是5元,即只要三天打600次快門就可以回本了。

600次快門,不難啊,每次出門都打個200次就行了,開連拍啊!

事情有這麼簡單嗎?當然沒有。作為業餘用家,租用的主要目的,是試驗自己是否喜歡這台機器然後購買。要是在租用的三天裡,忽然有事不能出門呢?颱風來了天氣很壞呢?拍攝的場合無法發揮鏡頭和機身的功能呢?

好吧,就當所有不幸都沒有發生。我們幸運和簡單地帶着機鏡去旅遊,沿途風光很美,山明水秀。那請問︰你有拍對題材了嗎?是否600張都滿意?或者600張過後才剛剛找到鏡頭最適合自己的使用方法?

可能後者居多。拍了600張才與器材磨合成功,然後與器材分手。

分手以後,依依不捨,喔,我準備買下來了。

慢着,先回電腦上看看,有多少是準焦的吧。

租不到的器材

租用器材好處,是無需承擔器材損耗的風險。借別人的東西總會擔心壞掉,自己的有時也過份保護和愛惜。然而許多攝影器材卻無法輕易從坊間租借,例如濾鏡、反光板、腳架……如果有特殊拍攝需要就更加困難。

租不到的器材不代表不重要,相反可能比鏡頭更加有必要備一份在家裡。就如Photoshop一樣。假如租用了一支鏡頭,卻找不到相配的濾鏡,總是得物無所用。除非你已經知道你會用甚麼鏡頭,該鏡頭配甚麼濾鏡乃至燈組,能獲得最佳效果。這種做法適用於經常租用同一款器材和鏡頭的用戶……但經常租用,何不買二手的?

耗材

另一個方法就是腦袋問題。並不是片面地說腦袋決定高度。而是每個人觀看事情方式都不一樣,故此需要的器材也不相同。我認識的學長,長年帶D80和一台拍立得去日本旅遊,他大學時已經是攝影社,回來的照片總是哇哇叫。從他的角度,實在沒必要多值一件器材。他同時也拍菲林,怕菲林不再生產,因此他每次去日本都狂買菲林,對它而言,菲林、底片,也是一種器材,更是消耗材。

耗材是無形的,一點一點消耗,容易令人忽略。

前一陣子鬧出一單風波︰
其實每一次閃燈、每一次快門,都在消耗器材的壽命。快門總有極限,閃燈也有極限,使用到一定次數,就會壞掉。攝影師免費幫你拍,免費的是你,他可以虧損非常大。

侮辱專業是中國人最大的特徵,無論專業或業餘,器材消耗掉,沒辦法。可別連尊嚴都成為耗材。

所以當大家決定轉會、換器材或有甚麼舉動時,需全盤考慮。最近我在考慮時都會以三年為單位,來決定怎麼購置裝備。用三年的時間滿足自己,以確保熱情不會冷卻。不然像我的朋友那樣,一次過全武裝購入,結果五年來出勤機率極微。又何必呢。

C、N、S家未來兩年走向預測


距離上一篇︰【矛盾大作戰──Nikon VS Canon】 不經不覺已經兩年。這篇文章是關鍵字策略下的產物。我猜想應該蠻有參考價值的吧,兩年來一直點擊榜首(哭哭,可憐的瀏覽人次)。兩年過去了,上半年連SonyA7都用過一陣子,現在我覺得預測一下科技走向,以備日後晉級之用。

關於機身,你該選擇的是……


我們仍然是那個假設︰甚麼都拍。當你有相機,你絕對不會只拍某個場景和題材,只會「拍某些東西比較多」。而相機功能上,最令人煩惱也是各家競爭最激烈的,不外乎「對焦」、「畫質」。而很明顯2016年的「賽季」,C家和N家各自在機皇級別的旗艦給出兩個性格迴異的機器,彷彿預視了兩家未來的走向。

以下純粹是個人觀察所得,不喜勿戰。

Canon穩打穩扎的用家

如果你是一位穩定型用家,請選擇Canon。穩定型的定義為︰一年去一次旅行、一年買一支鏡頭,不會經常追看科技資訊,不想常跑CS維修。




請留意Canon 1DX Mark II,它在「帳面上」沒有給出強大和震撼的規格,除了一些錄影的新功能。其他都好像是前代的微調整和微升級。牙膏廠之名,還未洗脫。也不必洗脫。回頭看7D Mark II也同樣如此,微調微升。沒有很明顯的跳躍。

相反中階機,即80D的進步就很大了。去毒氣室把玩過,確實相比我的70D要優勝,100%的觀景窗,按錄回饋力十足的方向鍵。由此可見,Canon設定給工作用途的專業機器,保持在「最少差錯」的研發方式。不用給專業的用戶那麼多新功能,在原有功能上加強即可。而中階機身則以新功能吸引客人,入門級則維持入門。

面對Nikon和Sony的攻勢,Canon應付得相當淡定。D750上巿,Canon選擇用5D Mark III降價並加999換閃燈的行銷方式應戰。之後有5DS 5DSR來應對,再過一陣子就傳出D750的災情了……

Canon採取頭痛醫頭、腳痛醫腳的方向來應付挑戰。我甚至覺得它根本不太鳥這幫挑戰者。在原有的新東西上面,加一點你也有的東西,再玩一次。基本上是舊機當新機出。數據說明它們的策略成功,而且失誤少。失誤少,消費者才有信心買你的產品。

往後的日子仍然不需要期待Canon給出驚喜。機器依然是好用的機器,但不見得會有升級或換機的吸引力。然後他們仍會努力出一系列業餘用家可望而不可及的鏡頭,令大家感慨一下。即使把C家擠下巿場佔有率榜首,也很難改變這樣的情況,已經成為企業文化了,沒有辦法了。

Nikon給冒險的用家

這幾年,或者是再前幾年,Nikon一直是最勇於挑戰的廠商,可惜失誤連連。我時常覺得他們好像不太懂消費者的心理,或者他們最初的目的就不是像Canon、Sony那樣,以普羅大眾為目標。

先看看接二連三的災情。D600製塵之後,D750居然反光板掉下來。我當時還有一點衝動想換D750。其他廠商並不是沒有發生類似問題,但發生在全幅機上面,確實非常令人擔心。因為現金消費者都盯着全幅這一塊,人人都聽說全幅好,全幅出得好的,APSC就不會差。大概是這個概念。Nikon很成功地從心理層面破壞了使用者的信任。

當然這句話是我說的,忠實粉仍然可以忠實。我也很愛Nikon的產品,甚至出活動,都會叫同事帶那台陳年D90給我操~~XD
喜歡歸喜歡,看着這麼多奇怪狀況,要我落手買,真的不敢。不是自己錢另作別論。

只不過如果你愛冒險,勇於承擔風險,又想要一台機子走天下。就衝吧。它將會是強大的夥伴,並且每月都能給你驚喜。我所講的不是對「機器」的鍾愛,更是「對品牌的忠誠」。

另一方面,Nikon的東西不適合買來拍爽的。最好有一定的攝影基礎,但者像我那樣半被逼走上這條路,不然很快會被複雜難用的機身,不討好的色彩,難以調節的原始檔和肥大的檔案給難倒。在C家和N家的爭奪戰之中,N家向來忽略了「給使用者方便」這個想法,直接「給使用者最好」。最好,未必適合;最好,未必用到。而最好有時會令自己其他沒那麼好的部份給放大。

未來兩年Nikno仍會堅持這條路線吧,反正他們研發機器好像不用錢似的,夠瘋狂。看見D500我也很心動,畢竟工作需要強大對焦。如果你正邁向職業級,又不確定自己傾向哪一家,可以直接選擇N家。(怎麼覺得自己好像在寫星座)

Sony尋找備機的人們

圖片來源 mobile 01

真的。真的。真的。

因為很重要,所以講三次。朋友不約而同的買了二手的A7,我當然就順勢……嘿嘿。之前有用過Sony的M4/3機身,覺得還好,沒太大驚喜,那已經是入手70D以前的事。

A7唯一的優勢在重量,但不便之處實在太多。只講一點︰電池。一顆電池,以我們的用量,撐不到五小時。我和朋友一起外拍,朝九晚七,等於去一天小旅行。我的70D還未用到一半電,她們已經要換電池。黃昏前,估計會拍很多,就只好拿給手機的充電器來充電……然後手機沒電。

閃燈的問題也很困難。雖然我們都不算太會用閃燈的人,但燈具支持不足,信任度也會降低。雖說可接駁副廠閃燈,Sony系列配搭其他品牌的適用性也很高,但就是覺得不能成為一套完整系統。

前一陣子參加朋友婚禮,有看到攝影師用A7錄影,好像很專業。但我從背後偷看,他們的主力器材是6D和7D。我不能說A7不能做到6D、7D、D750等相同效果和用途,但還是那一點︰不放心。如果是街拍倒也還好,出門工作我有保留。

Sony的東西會愈出愈多,也會愈來愈完善。假如是希望以三年為單位儲備一套系統,非常值得推薦。尤其是愛用老鏡的玩家,可配搭大量轉接環,方便的峰值對焦。反正S家的東西,個人覺得玩味較重,工具性較低。比較適合想入手M43而錢多到可以上FF的用家使用。

◎小結

兩年過去,最強大的器材仍然是iphone。




有用的網站︰

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