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看到父權,我看到父愛──《打死不離三父女》

評論對印度影星Aamir Khan 新上畫的《打死不離三父女》(Dangal,下稱《三父女》),不太友善。普遍認為《三父女 》針對社會議題抨擊的力度,不及《三兄弟》正面迎擊教育,不及《來自星星的PK》幽默諷刺宗教。覺得《三父女》聲稱以「提高女權」為口號,反而強化了「父權」,總之一切聽爸爸的話,就能得到冠軍,這豈不是強化父權?天呀,父女之間,難道只有權力與服從?難道沒有愛嗎?





《三父女 》一開始便擺脫了前述兩部電影主角設定。《三兄弟》和《PK》的男女主角,都是西方標準下,白白滑滑的俊男美女。成年Geeta雖然也是標準美女,很白,但電影的開頭,幾個主要角色的童年,以及父親Mahavir,重量級像阿拉燈神燈精靈的外貌,讓觀眾很容易投入進印度農村環境。

農村社會的封建,崇尚男丁的習俗,長幼有序的結構,電影用詼諧的手法表現出來。Mahavir詢問弟弟,願不願意讓侄兒學摔跤,弟弟答他既不願意答應,又不敢拒絕,Mahavir便說,那好吧,讓侄兒來。這裡面是父系社會,長兄為父的倫理道德觀,連弟弟都不敢挑戰哥哥。

反而,Mahavir老婆、Geeta和Babita的媽媽則很強烈地挑戰過老公。Mahavir為兩個女兒營養考量,在廚房煮雞肉。老婆發現,立即吼叫,若再在她的廚房煮雞肉,她就絕食。這裡電影表達了宗教和素食文化,印度男人不會煮飯,也不敢叫老婆煮了。劇中亦有一小段畫外音,批評Mahavir強逼兩個女兒學摔跤,有沒有和老婆商量過。從這兩個小情節來看,我倒不覺得《三父女》強化了父權,相反,他們一家人相處比較平等,Geeta和Babita打了兩個男生,Mahavir沒有體罰;女兒惡作劇逃避魔鬼訓練,Mahavir也沒有報復式處置。別說印度,如果回到二、三十年前,香港小孩犯錯,體罰是免不了的(我是過來人,這一點就別爭拗了)。

關於女權的討論,最明顯,簡直是直白地,出現過兩次。第一次在Geeta和Babita參加婚禮,新娘子說出十四歲就出嫁、無路可揀的悲哀;第二次是Geeta打總決賽前夜,Mahavir說你的勝利是萬千印度婦女的勝利。兩段對白很淺、很長、說教味很濃,那是說給印度觀眾看的。與前述兩作的分別在於,《三父女》短而有力,全套電影明確的「女權」和「婦女地位」就這麼兩下而已,並沒有時時刻刻掛在嘴邊,無時無刻都怕你不懂。我甚至認為《三父女》的鋪排比較豐富,前述兩作比較單薄。

挑戰權威的訊息仍在,國家教練就是權威和犬儒的代表。面對強權,父女兩人合手衝破他。教練的權威是絕對的,雖然電影裡他是個小人物,醜角,但基本上連當局也不能反對他的訓練方針和出戰策略。若單憑出身和身份,父女兩人怎麼也不可能與教練對抗,尤其是父親,女兒是現任全國冠軍,父親只是又肥又糟的老頭。

看來的確如此,要不要試從電影裡,推敲出糟老頭的能耐?首先他是前任全國冠軍,過去技術無可挑剔。因自身的經歷,他從小給女兒提供標準運動員的訓練菜單,鍛煉出兩個全國冠軍。其次,他工作場所,有電視、有電腦,下班之後會去就近的摔跤場觀看訓練情形。由此我推測他很可能是體育記者,觀看過、分析過的賽事數量,恐怕並不是一個熱愛摔跤的糟老頭可比。他翻看錄影帶,用電話告訴Geeta該如何應對,哪裡是業餘教練的姿態?他狠狠地批評國家教練只想銀牌,爭勝的決心都沒有,這邊是沿襲著《三兄弟》追求卓越的概念,少不免懷著愛國心。

若因此把電影解讀成強化了父權、合理化了男性在上位,我就覺得太可惜了,可惜了Geeta兩姐妹和父親的互動。兩姐妹的性格在Geeta進入國家訓練中心後轉變,Geeta體會到自由,背叛了父親。Babita則是從頭到尾相信父親,同時相信姐姐,這是配角的宿命,沒辦法。假如要強化父權,劇本這裡應該會按排一幕,聽話的妹妹打敗不聽話的姐姐。還好沒有,而是姐姐經歷挫敗,情緒面臨崩坍,妹妹建議她找爸爸聊聊,說,那畢竟是爸爸。這裡我看到了父愛。

《三父女》的父愛摻雜的是父親和教練,女兒和運動員的雙重身份。比較特殊的,卻也因為特殊,才顯得張力十足,感染力十足。父親把自己的期望、國家的榮耀,託付在女兒身上。女兒顯現的,是個人的意志,個人爭勝的決心。那些很狗血的「我都是為你好」情節沒出現,父親的愛來自行動,親身為女兒研究戰述;女兒的回應不是抱成一團痛哭,絕對相信父親所教,融合自己所學,競技場上盡情揮耍。父女始終沒擁抱過,他們的感情交流是肢體的,Aamir Khan的演技讓觀眾看到了一位印度父親的內儉、對白說不出的情感流露。Geeta青澀的反叛,也附合她好強,揉雜著小男生的固執。《三父女》是共同經歷,一同成長;前兩作則是一位先行者,引領群眾前進。最後利落地連場肉搏,危機轉折,雖在意料之中,亦令我緊張得手心冒汗。它的評價反而比說教味濃的電影低,豈不是很奇怪嗎?

留言